诗词屋>中医中药>中药材>山藿香

山藿香

《中药大辞典》:山藿香

药材名称山藿香

拼音Shān Huò Xiānɡ

别名血见愁、血芙蓉(《生草药性备要》),野石蚕、野薄荷、仁沙草、苦药菜、假紫苏(《广西中兽医药植》),皱面草、方枝苦草(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,肺形草(《福建中草药

出处《峨嵋药植》

来源为唇形科植物山藿香全草。7~8月采收。

原形态一年生草本,高30~70厘米。茎四棱,下部卧地生根.上部直立,有分枝,秃净袁嫩枝被疏毛。单叶对生;叶片卵形或矩圆形,长3~6厘米,宽1.5~3厘米,纸质,先端短尖,边缘有不规则的粗钝齿,基部楔形;上面绿色,秃净,主脉上具短毛;下面浅绿色,脉上有疏毛,老则渐次脱落,具腺点;叶柄长1.7~3厘米。腋生及顶生的疏散分枝总状花序,长2.5~5厘米;花柄有短毛;苞片披针形;萼钟状,宿存,5裂,上唇2裂较大,下唇3裂,前端均尖,表面有粘质长毛及腺点,结果时较为膨大;花冠谈红色;雄蕊4,突出,花药2室,卵圆形;雌蕊1,柱头2裂。小坚果4枚,圆形,径约1毫米,黄褐色,表面有微细皱纹。花期6~8月。果期8~10月。

生境分部生于荒地、田边、路边及草丛中。分布广西、广东、云南、福建等地。

化学成分含酚类、氨基酸、有机酸、糖。

性味辛,凉。

①《生草药性备要):"味淡,性寒。"

②《福建中草药):"苦微辛,微温。"

功能主治凉血散瘀,消肿解毒。治吐血,肠风下血,跌打损伤,痈肿,痔疮,流火。

①《生草药性备要》:"凉血,解热毒,去瘀生新,理压伤,敷痔疮,治蛇咬,消肠风下血,煲肉食;洗白泡烂疮,消乳痈。"

②《广东中药》Ⅱ:"散瘀,止血,凉血。治肺费吐血,跌打损伤,利小便。"

③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"治疗疮疖肿。"

④《福建中草药》:"活血行气,消肿解毒。"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0.5~1两(鲜品1~2两);捣汁或研末。外用:煎水熏洗或捣敷。

复方①治跌打:山藿香,九层塔、透骨消、黑心姜,煎服。(《广东中药》Ⅱ)

②治睾丸肿痛:山藿香叶一至二钱,研末,冲酒服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

③治关节风湿痛,流火(丝虫病引起淋巴管炎):山藿香煎汤,先熏后洗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

④治肺痈,咳血,吐血,衄血:山藿香(鲜品)一至二两,冰糖一两,水煎服。

⑤治感冒发热咳嗽:山藿香(鲜品)一至一两五钱,水煎服。

⑥治狂犬哎伤:山藿香(鲜品)一斤,加少许开水捣烂绞汁,一次炖服。(④方以下出福建《中草药手册》)

摘录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《中华本草》:山藿香

药材名称山藿香

拼音Shān Huò Xiānɡ

英文名Herb of Viscid Germander

别名血见愁、血芙蓉、野石蚕、野薄荷、仁沙草、苦药菜、假紫苏、皱面草、方枝苦草肺形草、假午菜、粘毛石蚕、冲天泡、土红苏、皱面风、杰草、消炎草、四方草

出处出自《峨嵋药植》

来源药材基源:为唇形科植物血见愁的全草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Teucrium viscidum Bl.

采收和储藏:7-8月采收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
原形态多年生直立草本。茎高30-70cm,上部被混生腺毛的短柔毛。叶柄长约为叶片长的1/4;叶片卵状长圆形,长3-10cm,宽1.5-4.5cm,两面近无毛或被极稀的微柔毛。假穗状花序顶生及腋生,顶生者自基部多分枝,密被腺毛;苞片全缘;花长不及1cm;花萼筒状钟形,5齿近相等;花冠白,淡红色或淡紫色,筒为花冠全长1/3以上,檐部单唇形,中裂片最大,正圆形,侧裂片卵状三角形;雄蕊伸出;花盘盘状,浅4裂;花柱先端2裂。小坚果扁圆形,合生面超过果长的1/2。花期7-9月。

生境分部生态环境:生于山地林下阴湿处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江苏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
性状性状鉴别 全草长30-50cm。根须状。茎方柱形,具分枝,表面黑褐色或灰褐色,被毛,嫩枝毛较密;节处有多数灰白色须状根。叶对生,灰绿色或灰褐色,叶片皱缩,易碎,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形或矩圆形,长3-6cm,宽1.5-3cm,先端短渐尖或短尖,基部圆形或阔楔形,下延,边缘具粗锯齿,叶面常皱缩,两面均有毛,下面毛较密;叶柄长约1.5cm。间见枝顶或叶腑有淡红色小花,花萼钟形。小坚果圆形,包于宿萼中。花、叶以手搓之微有香气,味微辛、苦。

以叶多、色灰绿、气香者为佳。

化学成分全草含山藿香素(tercvin)[1],酚类,氨基酸,有机酸、糖[2]等。

药理作用同属植物Teucriumscorodonia,毒性很低,能促进胃液分泌,加速肠运动,并有中度的解痉作用;还能促进受四氯化碳损害后的肝的再生,并有降压作用。

性味味辛;苦;性凉

归经归肺;大肠经

功能主治凉血止血;解毒消肿。主咳血;吐血;衄血;肺痈;跌打损伤;痈疽肿毒;痔疮肿痛;漆疮;脚癣;狂犬咬伤;毒蛇咬伤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15-30g,鲜品加倍;或捣汁;或研末,外用:适量,捣敷;或水煎熏洗。

各家论述1.《生草药性备要》:凉血,解热毒,去瘀生新,理压伤,敷痔疮,治蛇咬,消肠风下血,煲肉食;洗白泡烂疮,消乳痈。2.《广东中药》:散瘀,止血,凉血。治肺痨吐血,跌打损伤,利小便。3.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治疔疮疖肿。4.《福建中草药》:活血行气,消肿解毒。

摘录《中华本草》
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山藿香

药材名称山藿香

拼音Shān Huò Xiāng

别名血见愁(广东、四川)、皱面草、方枝苦草、四方枝苦草

来源为唇形科石蚕属植物藿香Teucriumviscidum Blume,以全草入药。夏季采收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
原形态一年生草本,高30~70厘米。茎四棱形,下部常伏地生根,上部直立,有分枝,嫩枝被疏毛。叶对生,具长柄;叶片纸质,卵形或矩圆形,长3~6厘米,宽1.5~3厘米,边缘有粗锯齿,两面有毛,下面毛较密,叶面有皱折,故又称“皱面草”。夏、秋开花,花成对,轮状排列成腋生或顶生的总状花序;花萼钟形,被腺毛,齿裂小圆齿状;雄蕊4个,二强。小坚果,圆形,包于宿萼中。

生境分部生于荒坡、田边或靠近石灰岩半阴的草丛中。我国南部各省区均有分布。

化学成分全草显酚类、氨基酸、有机酸、糖类的反应。

性味苦、微辛,凉。

功能主治凉血止血,散瘀消肿腹痛;外用治跌打损伤,淤血肿痛,外伤出血,痈疖疔疮,毒蛇咬伤,风湿性关节炎。

用法用量0.5~1两;外用适量,鲜品捣烂外敷或煎水熏洗。

摘录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猜你喜欢

  • 狗缨子

    药材名称狗缨子拼音Gǒu Yīnɡ Zǐ别名前胡来源药材基源:为伞形科植物田葛缕子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arum buriaticum Turcz.采收和储藏:9-10月果实成熟时采挖根,洗净晒

  • 石上瓜子菜

    药材名称石上瓜子菜拼音Shí Shànɡ Guā Zǐ Cài来源药材基源:为景天科植物东南景天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edum alfredii Hance[S.formosanum N.E.

  • 鸡骨常山

    药材名称鸡骨常山拼音Jī Gǔ Chánɡ Shān别名云南鸡骨常山、三台高、野辣子、永固生、红辣树、白虎木、细骨常山、红花岩托、红花矮陀陀、小苦桃、五台风、四角风来源夹竹桃科鸭脚树属植物鸡

  • 母丁香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母丁香药材名称母丁香拼音Mǔ Dīnɡ Xiānɡ别名鸡舌香(《抱朴子》),亭炅独生(《酉阳杂俎)),雌丁香(《本草蒙筌》)。出处《雷公炮炙论》来源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果实。果实将成熟

  • 白土茯苓

    药材名称白土茯苓拼音Bái Tǔ Fú Línɡ别名白萆薢、白土苓、土茯苓、铁架子土茯苓、九牛力、千斤力、土萆薢来源药材基源:为百合科植物肖菝葜的块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Heterosmilax j

  • 豹肉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豹肉药材名称豹肉拼音Bào Ròu出处《别录》来源为猫科动物豹的肉。性味甘酸,温。①《别录》:"味酸,平,无毒。"②《千金·食治》:&

  • 红香藤

    药材名称红香藤拼音Hónɡ Xiānɡ Ténɡ别名藤香、鸡踢香、降香(《陆川本草》),大香藤、屈叶藤、白鸡刺藤,黄龙脱衣(《广西药植名录》)。出处《陆川本草》来源为豆科植物藤黄檀

  • 麦饭石

    药材名称麦饭石拼音Mài Fàn Shí英文名Maifanitum别名长寿石、健康石、炼山石、马牙砂、豆渣石出处始载于《中国药学大辞典》。来源药材基源:为中酸性火成岩类岩石石英二长斑岩。拉丁植物动物矿

  • 黄波罗果

    药材名称黄波罗果拼音Huánɡ Bō Luó Guǒ出处吉林怀德县《防治气管炎》来源为芸香科植物黄柏的果实。化学成分果实含小檗碱和药根碱。功能主治止咳祛痰。治慢性气管炎。用法用量内

  • 朝鲜梾木枝

    药材名称朝鲜梾木枝拼音Cháo Xiān Lái Mù Zhī来源药材基源:为山茱萸科植物朝鲜梾木的枝、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wida coreana (Wanger.)Sojak[Cornu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