诗词屋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常用经穴解剖学定位

常用经穴解剖学定位

经穴著作。上海第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组编绘。本书系参照有关针灸文献用解剖学方法对常用的经穴部位及针法、主治等加以整理编成。书后并附插图。1960年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厥晕

    证名。指温热病过程中,阳热亢极的一种重危证候。《伤寒绪论·厥晕》:“温病热病,温毒阳毒,邪热内结,胸满痰盛,或当下失下,以致阳热亢极,忽然手足厥冷,口噤咬牙,昏晕,须臾复甦。……承气合解毒,或凉膈双解

  • 食郁

    证名。六郁之一。见《丹溪心法》卷三。因食滞不消,气机郁阻所致。《杂病源流犀烛·诸郁源流》:“酸嗳腹满,不能食,黄疸鼓胀痞块,脉紧实,是食郁。”治宜消食解郁。用食郁汤,或二陈汤合保和丸等。见六郁、郁证条

  • 假苏

    出《神农本草经》。为荆芥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延陵君炼气法

    气功功法。以“闲气”为主的练功方法。见于《云笈七韱》卷61。其方法:取静室处,散发,宽衣,覆被,正身仰卧,展脚及手于席上,勿握固。待全身安排舒适后,即便调气,候气得所(候气和调),咽之便闭气令闲;又冥

  • 腋门

    经穴别名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,《外台秘要》作掖门,《医心方》作液门。即大巨。见该条。

  • 黄胀舌

    舌苔黄,舌体浮而肿大。《辨舌指南》:“黄腻满布者,由湿热郁而化毒,宜清湿火化毒;白腻黄腻者,痰浊相搏上溢为胀也,宜蠲痰化浊;舌黄胀大满口者,乃胃府湿热蕴结不消也。”

  • 伤湿头运

    病证名。见《丹溪心法·头眩》。又称湿晕。因感受湿邪所致。症见头重眩晕,鼻塞声重,呕吐痰涎,身体沉重等。治宜散湿化湿为主。可用除湿汤、渗湿汤、芎术除眩汤等方。伤湿头运又有寒湿与湿热之分。详寒湿眩晕、湿热

  • 方病

    指现在症状。《素问·三部九候论》:“必审问其所方病。”

  • 痧块

    证名。指痧胀刮、放后余毒未尽,留于气分、血分聚结成块作痛。《痧胀玉衡·痧块》:“痧毒留于气分,成气痞痛,留于血分成血块痛,壅于食积阻滞,成食积块痛。盖因刮痧、放痧稍愈,痧毒未尽,不用药以消之之故。施治

  • 肺消

    病名。①指阳虚肺寒所致的多饮多溲。《素问·气厥论》:“心移寒于肺,肺消。肺消者饮一溲二,死不治。”《景岳全书·杂证谟》以本症属阴消范围,参见阴消条。②指因心火刑肺,肺燥津耗所致者。《辨证录·消渴门》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