诗词屋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干霍乱

干霍乱

病名。俗称搅肠痧斑痧乌痧胀。指突然腹中绞痛,吐泻不得的疾患。多因冷气搏于肠胃,或邪恶污秽之气郁于胸腹,闭塞经隧气滞血凝,中气拂乱所致。《诸病源候论·干霍乱候》:“干霍乱者,是冷气搏于肠胃,致饮食不消,但腹满烦乱、绞痛、短气,其肠胃先挟实,故不吐利。”《圣济总录·干霍乱门》:“干霍乱之状,中气喘争而不吐不利是也,肠胃挟实,与冷气相搏,正气暴衰,神志昏冒,上下隔塞,白汗自出,治之稍缓,则不可救。”《杂病源流犀烛·霍乱源流》:“干霍乱,即俗云搅肠痧,亦由胃气虚猝中天地邪恶污秽之气,郁于胸腹间,上不得吐,下不得泻,以致肠胃绞痛异常,胸腹骤胀,遍体紫黑。”《医学心悟》卷三:“干霍乱证,欲吐不得吐,欲泻不得泻,搅肠大痛,变在须臾。古方以烧盐合阴阳水引而吐之,或以陈皮同煎吐之,或用多年陈香橼煎汤更佳。俗名搅肠痧、乌痧胀,皆此之类。此系秽气闭塞经隧,气滞血凝,脾土壅满,不能转输,失天地运行之常,则胀闭而危矣。”《医宗己任篇·霍乱》:“有干霍乱者,俗名斑痧,又名搅肠痧。吐泻不见,面色青冷,腹中绞痛,乃阴阳错乱最恶之候而最易治。急刺委中部分出血,明矾末调饮探吐,或用菜油探吐,兼用碗刮背上,用苧麻根蘸清菜油,刮夺命穴,督脉后顶天庭等处,后服砂仁细末数口,连嗳数十声即愈。”本病除内服药物探吐、急刺委中出血外并可刺十指出血。参见霍乱等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郑梅涧

    【介绍】:见郑宏纲条。

  • 痼冷

    出《千金要方》卷十六。指真阳不足,阴寒之邪久伏体内所致的病症。以昼夜恶寒、手足厥冷为主症。或腹痛泄泻、完谷不化;或呕恶清涎、饮食少进;或小便频数不禁、尿色清白;或腰腿沉重、如坐水中;或阳萎不举、精寒自

  • 脉证合参

    指辨证过程中,把脉象和证候互相参照,推断病情的方法。一般来说,脉证一致为顺,相反为逆。例如阳热证见浮数脉,虚弱证见细弱脉,属于顺证。若阳热证见沉细脉,虚弱证见洪大脉,就是脉证相逆,说明表里邪正错综复杂

  • 腐皮遮睛

    病证名。清·严景芬《目科捷经》卷二:“目睛上覆盖一层如豆腐皮,然不疼不痒,其皮干硬无津,极厚,……点药不化,服药无力。”类今之结膜实质性干燥症。

  • 痰核

    病名。①指体表的局限性包块。见《医学入门》卷六。多因脾弱不运,湿痰流聚而成。症为皮内生核、多少不等,无红无热,不痛不硬,推之可移,多发于颈项、下颏、四肢及背部。生于身体上部者多挟风热;生于下部者多挟湿

  • 莲子发

    病名。见《仙传外科秘方》卷九。指生于肩、背部之有头疽状似莲蓬者。即蜂窝发。详该条。

  • 肛肿

    病证名。见《医宗金鉴·幼科杂病心法要诀》。又名翻肛。即肛门红肿翻出。多因小儿积热太盛,下移大肠,流注肛门,或因大便困难,便时努力攻胀,致使肛门红肿翻出。治宜清热通便。用调胃承气汤加蒲公英、紫花地丁。外

  • 赤游肿

    出《颅囟经》卷上。即赤游丹。详该条。

  • 二阴

    ①指少阴。《素问·大奇论》:“二阴急,为痫厥。”张景岳注:“二阴,少阴也。……脉急者为风寒,邪乘心肾,故为痫为厥。”②指前阴、后阴。《素问·金匮真言论》:“开窍于二阴。”《素问·五常政大论》:“肾主二

  • 寒化太阳

    运气术语。三阴三阳分司六气,其中太阳属寒水之气。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:“太阳司天,其化以寒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