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《本草纲目拾遗》。为柳花之别名,详该条。
经穴别名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即四满。见该条。
解剖学同名骨。位于额骨与蝶骨之间,此骨有空泡小孔,是含气骨。
病名。指疔之生于嘴角者。《医宗金鉴》卷六十五:“锁口疔在嘴角生。”系心脾二经火毒凝聚所致。初起口角生疔如粟米,色紫坚硬,根脚小而深,肿甚麻痒木痛,寒热交作,烦闷作呕,甚者口不能开。详唇疔条。
见《丹溪心法》卷五。即达生散,见该条。
即劳倦。详该条。
病证名。因足少阳经经气异常而致。《灵枢·经脉》:“胆足少阳之脉,……是动则病口苦,善太息,心胁痛,不能转侧,甚则面微有尘,体无膏泽,足外反热,是为阳厥。是主筋所生病者,头痛,颔痛,目锐皆痛,缺盆中肿痛
十五络脉之一。出《灵枢·经脉》。即足少阳络脉,见该条。
病名。见《伤科补要》卷二。即尾骨伤。见尾闾骨伤条。
经外奇穴名。《备急千金要方》:“女人阴中痛引心下,及小腹绞痛,腹中五寒,灸关仪百壮。穴在膝外边上一寸宛宛中。”即在膝外侧缘,当腘窝横纹上1寸处。主治小腹绞痛。直刺0.5~1寸。艾炷灸3~7壮;或艾条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