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喉症全科紫珍集》卷上方。文蛤一个,硇砂、巴豆霜各等分。将文蛤挖一孔,填硇砂、巴豆霜于内,面封固,放锅中微火炒枯黑(如文蛤破,换蛤再炒),取出,放地上出火毒,再用元米炒枯黑,为细末,每用少许,置疮口上
以感觉异常为表现形式的循经病理反应。其中以疼痛为主者称“循经性疼痛”;以其它异常感觉如麻、冷、热、痒、酸胀、蚁走样、吹风样或流水样感为主者称“循经性异感”。循经性疼痛和循经性异感,均属自发性循经感觉病
【生卒】: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【介绍】:清代医家。字云和,号羲桐,江苏丹阳人,勤奋钻研医学数十年,日课生徒,晚则灯下批阅方书,每至油尽。为人治病颇众,然不以医名。晚年采各家之长,结合自身临证经验,于1
《疡科选粹》卷一方。黄柏、雄黄各一两,炒黄丹二两。为细末,水调敷患处。治热肿焮红疼痛。
书名。4卷。清·陆懋修撰。作者鉴于伤寒阳明病每多“中焦危急之候”,不容误诊或缓治。遂取《伤寒论》阳明病篇原文共78条予以诠释,选集前人有关阳明病的释文287条,对阳明证的证治作了较深入的归纳和总结,并
即补阴。详该条。
【介绍】:明代医生。号济川。猗氏(今山西运城一带)人。先学儒,后专心学医,在当地闻名,有求必应,不计较报酬。但受太素脉影响较大。
指根据经脉相互交贯的理论取用健侧的穴位进行治疗的方法。《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·玉龙歌》:“口眼斜最可嗟,地仓妙穴连颊车,左泻右依师正,右泻左莫令斜。”其它如左牙痛取右合谷;左侧瘫痪取右侧穴位等。本
产后三冲之一。《张氏医通》卷十一:“败血上冲有三,……若闷绝呕恶。腹满胀痛者曰冲胃,……用平胃加姜桂,往往获效。不应,送来复丹。呕逆,腹胀,血化为水者,金匮下瘀血汤。”
病证名。多因久居阴湿之地,或经期涉水感寒,寒湿之邪与血搏结,冲任胞脉阻闭所致。症见经闭不行,小腹冷痛,形寒肢冷,白带量多。偏寒者,多见带下清稀如水,治宜温经散寒,活血通经,方用温经汤;偏湿者,多兼腹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