诗词屋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易虚易实

易虚易实

小儿病理特点之一。小儿在生理上既阳气兴旺生机蓬勃,发育迅速;又稚阳稚阴脏腑娇嫩形气未充。所以感邪以后,邪气容易蕴积泛滥,病势嚣张,出现实证热证。如急惊风证,往往发病急暴,迅即壮热抽搐邪热盛实,肝风心火,交相煽动,实证热证较为明显;但邪毒既盛,正气易伤,如正不胜邪,或正气内溃,亦可迅即转为面色苍白,四肢清冷,脉细无力等虚证寒证。又如:呕吐腹泻证,当水谷邪气壅滞肠胃初期,往往出现高烧,胸腹闷满,呕吐酸腐,泄泻臭秽,小便黄赤量少,唇口干渴,舌苔黄腻而浊,脉数滑有力,纹色紫滞等实证热证;若吐泻不止,脾胃之阴耗损,中气虚弱,阴津阳气同时衰竭,又可急剧出现神昏肢厥,脉微欲绝等虚证寒证现象。如不及时回阳救逆以固其脱,则必变生仓卒。一经阳回正复,邪正相争又剧,往往实证热证又现,这种邪正消长虚实寒热转化,在儿科临床上非常多见。以前医家如钱乙王肯堂、万全等人,均指出小儿易虚易实、易寒易热,不可偏补偏消,药品药量均宜权衡适当,中病即止,不可过量,免伤正气。参见易寒易热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张菊人

    【生卒】:1882~1960【介绍】:原名廷銮,曾用名汉卿。江苏淮安人。早年在淮安行医,后迁居北京,曾任外城、内城官医院医师、养浩中医院副院长。建国后历任北京中医医院副院长、中医学会顾问、北京市政协常

  • 滞气

    指颜面气色晦暗,滞着垢腻。为湿气痰浊蒙罩之象。可见于暑湿、湿温、痰饮等病。

  • 王九峰医案

    书名。清·王九峰撰于清嘉庆年间。全书分阴亏、血症等16门。王氏以治内科妇科虚证为多,治法以调理见长。

  • 藏俞

    指五脏所属诸阴经的井、荥、输、经、合诸穴,每经五穴,五五二十五穴,左右合之,共五十穴。《素问·气穴论》:“藏俞五十穴。”

  • 鸡姆刺

    出《质问本草》。为大蓟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冬温

    病名。见《伤寒论·伤寒例》。指冬季发生的热病。《医效秘传·冬温温毒》:“冬温者,冬感温气而成,即时行之气也。何者?冬令严寒而反温热,人触冒之,名曰冬温。”本病如邪在肺卫,见头痛、无汗、发热、微恶风寒、

  • 禁针穴

    古人认为禁用针刺的穴位。后世将部分不宜深刺的穴位也归入这一范畴,所以文献上对这类穴位的记载逐渐增加。禁针穴在《素问·刺禁论》中曾作专篇论述。这些穴位多半在重要脏器或动脉所在处;易因针刺不当,造成不良后

  • 缓脉

    脉象之一。一息四至,来去怠缓。若脉来和缓均匀,为平脉;若脉来弛缓松懈为病脉,多见于湿证或脾胃虚弱。《脉诀汇辨》:“缓为胃气,不止于病,取其兼见,方可断证。浮缓伤风,沉缓寒湿,缓大风虚,缓细湿痹,缓涩脾

  • 温疫析疑

    书名。4卷。清·唐毓厚撰。刊于1878年。作者认为“温、疫本属两途,只因习俗并称,以致疑义不明”(见本书凡例),遂广集诸家学说,参以己见撰成本书。唐氏将温、疫病证大致分为伏气、岁气、时疫、疫毒四门;兼

  • 乌龙钻洞

    练功方法之一。见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《推拿学》。两手屈肘仰掌置于腰部,两掌徐徐前推,旋臂使掌心朝下,边推边上身随势前俯,然后上身挺直,两掌收回至腰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