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证名。见明·赵献可《邯郸遗稿》。即妊娠心痛。详该条。
①见《中药志》。为白芥子之别名。②出《孙天仁集效方》。即芥子。各详该条。
小儿指诊法十三指形之一。详十三指形条。
【介绍】:元代庆元路(今浙江宁波)人。与其父陈瑞孙同著《难经辨疑》,已佚。
见《青海常用中草药手册》。为马尿泡之别名,详该条。
即肌肉瞤动。《伤寒论·辨太阳病脉证并治》:“太阳病,医发汗,遂发热恶寒,因复下之,心下痞,表里俱虚,阴阳气并竭,无阳则阴独,复加烧针,因胸烦,面色青黄,肤瞤者,难治。今色微黄,手足温者,易愈。”参见筋
病名,出《备急千金要方》卷二十二,为十三丁之一。该疔阔狭如薤叶大,长一寸余,肉色紫黑如烧灼。宜用生矾三钱,葱白七根,共捣烂作七块,葱汤逐块送服,盖暖取汗,汗出为度。忌用刀刺,亦可用芭蕉根捣敷之,余同疔
证名。指呕吐苦水。又称呕胆、呕苦水、吐苦水。《灵枢·四时气》:“邪在胆,逆在胃,胆液泄,则口苦,胃气逆,则呕苦。”肝胆受病,胆液外泄,随胃气上逆而出,故呕出苦水。《症因脉治》卷二以呕吐苦水有因外感时邪
病证名。指劳欲过度,真阴亏损,虚火上浮而致的大吐大衄。《不居集》卷十三:“格阳虚火失血:格阳失血,多因色欲劳伤过度,真阳失守于阴分,则无根虚火,浮泛于上,多见上热下寒,或头红面赤,或喘促躁烦,而大吐大
病名。出《备急千金要方》卷二十二。十三丁之一。患处皮肉相连,色乌黑如豆,甚硬,刺之不入,肉微疼。治见疔疮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