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证名。《叶氏女科证治》卷一:“肥人气虚生痰,多下白带。宜服柴术六君汤(六君加苍术、柴胡、升麻、生姜),兼苍附导痰丸(苍术、香附、枳壳、陈皮、茯苓、甘草、胆南星,右为末,姜汁和神曲为丸,柴术六君汤送下
闻诊内容之一。嗅闻病人身体、口腔和各种排泄物的气味。如身上有溃腐疮疡,则发腐败的臭气。瘟疫或肝肾病危重时,也常有特殊臭气。肺胃有热,则口气臭秽。胃有宿食,则口气酸臭。肺痈咯脓血痰,则味腥臭。鼻渊则鼻出
医话著作。2卷。日本原昌克撰。刊于1800年。此书论述伤寒、中风、梅毒、水肿、乳痈、怪产、痘疮、食菌中毒等杂病证治数十则。并对蛊病之症状、病因,以及曼陀罗花、黄龙汤、牛黄清心丸等方药,亦予详尽考证。指
出《集韵》。即五谷虫,详该条。
经穴别名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即天枢,见该条。
出《本草纲目》。又名青蒿虫。为寄居于菊科植物青蒿茎中的一种昆虫的幼虫。镇痉熄风。治急、慢惊风,对流行性乙型脑炎及脑膜炎的痉挛抽搐有效。内服:入丸剂。
指尾骨。见李瀠《身经通考》。
见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。为蟾蜍之别名,详该条。
书名。《中西汇通医书五种》之一。8卷。清·唐容川撰。刊于1884年。卷1为血证总论;卷2~6对血上干、血外渗、血下泄、血中瘀证及失血兼见诸证的170余种血证的辨证治疗作了较详细的探讨;卷7~8为方论,
食养法则。辛、甘、酸、咸、苦五味各有所利,能发挥各种不同作用,人体对五味的摄入应注意平衡,不得偏嗜。调和五味,实际上包括了人类膳食调配、烹饪调和两方面。在膳食调配上,要遵循“五谷为养、五果为助、五畜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