诗词屋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瘀血

瘀血

血液瘀滞体内,包括溢出经脉外而积存于组织间隙的,或因血液运行受阻而滞留于经脉内以及瘀积于器官内的。可因病致瘀,如跌扑损伤、月经闭止、寒凝气滞血热妄行等;也可因瘀致病,引起气机阻滞,经脉阻塞,瘀热互结,积瘀成瘕,甚至蓄血发狂等。临床表现较复杂,如面色黧黑,肌肤青紫,皮肤干枯如鳞状,局部固定性刺痛、拒按,紫色血肿小腹硬满,胸胁撑痛,经闭,大便黑色,舌紫暗或有瘀点,脉涩,甚或出现善忘惊狂等,均属瘀血的见症。此外,久病多挟瘀,不少顽疾亦常从瘀血辨证论治。现代研究瘀血可包括以下几种病理变化的部分过程:①血循环障碍,尤以微循环障碍所致的缺血、郁血、出血、血栓和水肿等病理改变。②炎症所致的组织渗出、变性、坏死、萎缩或增生等。③代谢障碍所引起的组织病理反应。④组织无限制的增生或细胞分化不良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两大腿之间的部位。

  • 郎中

    古代南方对医生的一种称谓。此名称始自宋代,相沿至今。

  • 厥深热深

    证名。亦作热深厥深。指热厥证热邪越深伏,手足越厥冷。由于热伏于里,不能向外透达所致。《伤寒论·辨厥阴病脉证并治》:“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,必发热。前热者,后必厥。厥深者,热亦深;厥微者,热亦微。厥应

  • 方士弱

    【介绍】:见方如川条。

  • 手足小指穴

    经外奇穴名。《千金要方》:“消渴小便数,灸两手小指头及足两小指头……。”后《类经图翼》列作奇穴,名手足小指穴。位于手、足小指(趾)尖端处。近世以在手者称小指尖,在足者称足小趾尖。主治食注,消渴,小便频

  • 胎动下血

    病证名。见王伯龙《养儿宝》。指孕妇有腹痛,胎动感,兼见阴道出血。初起症状较轻,后逐渐加重,如流血量多,可致流产。参见胎动不安、胎漏、先兆流产等条。

  • 厥阴病

    《伤寒论》六经病之一。它是阴阳消长、邪正进退的重要关键,所以常出现寒热错杂的证候。主要有上热下寒与厥热胜复两类情况。上热下寒者,症见消渴,气上撞心,心中疼热,饥而不欲食,下利及吐蛔等,治宜清上温下。厥

  • 经来呕吐

    病证名。见《竹林女科证治》。亦名经来惯呕吐。多因饮后水聚不化,或胃弱食伤停滞所致。如伤于水饮者,呕吐多为食物夹水,治宜温中化饮,方用丁香散(公丁香、炮姜、白术);如食伤停滞者,兼见胃痛,宜消食导滞,方

  • 追风箭

    见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。为墓头回之别名。详该条。

  • 盛寅

    【生卒】:1375~1441【介绍】:明代医生。字启东。江苏苏州人。为名医戴原礼再传弟子。因给宫廷和皇家人员治病,受到明成祖赏识,授任太医院御医,并曾掌管太医院事,于1436年(正统元年)返乡。著有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