证名。出《外科证治全生集》卷一。肛,读如仙(xiāng),浮肿、胀大的意思。《玉篇·肉部》:“肛,肿也。”指疮疡久不敛口,四周高起坚硬似翻花。古人用老蟾蜍,破腹连肚杂,以竹刀刺蟾身数孔,贴疮沿上,轻者
见伤寒六书条。
古病名。即白痢。《诸病源候论·痢病诸候》:“白滞痢者,肠虚而冷气客之,搏于肠间,津液凝滞成白。”方用豆蔻丸等。参见白痢、寒痢条。
见《东北药用植物志》。为射干之别名,详该条。
出《千金要方》卷四。指月经,详该条。
病证名。见赵献可《邯郸遗稿》。即妊娠肿胀。详该条。
见《湖南药物志》。为乌泡刺叶之别名,详该条。
即臊臭、焦臭、香臭、腥臭、腐臭五种臭味。
见《本草纲目拾遗》。为胡椒药材之一种,详胡椒条。
《杂病源流犀烛·脏腑门》卷一方。栝蒌仁、杏仁、黄连各等分。为末,竹沥、姜汁为丸。治伤酒而致的湿痰作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