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名。《脉因证治》卷下:“咳而声嘶破,俗名声散也。”即音嘶。详该条。
出《外科启玄》卷八。即杨梅圈。见该条。
即小儿风毒,详该条。
颈项部。《灵枢·痈疽》:“疽者,上之皮夭以坚,上如牛领之皮。”
指纹色黄白,多属伤脾、疳积(见《医学入门·察脉》)。
即性味。指药物寒、热、温、凉四气和辛、甘、酸、苦、咸五味的基本属性,它们直接影响药物的作用与效能。
黄病二十八候之一。《诸病源候论·黄病诸候》:“瘀热在脾脏,但肉微黄,而身不甚热,其人头痛心烦,不废行立,名为行黄。”《太平圣惠方》卷五十五有治行黄方,用黄芩、麦门冬、犀角屑、栝蒌根、栀子仁、甘草等药。
【介绍】:南北朝时期北齐医僧。著有《释道洪方》、《释道洪寒食散对疗》1卷,均佚。
见孙氏医学丛书条。
证名。指痧胀刮、放后余毒未尽,留于气分、血分聚结成块作痛。《痧胀玉衡·痧块》:“痧毒留于气分,成气痞痛,留于血分成血块痛,壅于食积阻滞,成食积块痛。盖因刮痧、放痧稍愈,痧毒未尽,不用药以消之之故。施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