诗词屋>中医中药>中药材>蕨麻

蕨麻
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蕨麻

药材名称蕨麻

拼音Jué Má

别名人参果、莲菜花、延寿果

来源蔷薇科委陵菜属植物鹅绒委陵菜Potentilla anserina L.,以块根入药。夏季采挖,洗净晒干。

性味甘,平。

功能主治补气血,健脾胃,生津止渴,利湿。用于病后贫血,营养不良,脾虚腹泻,风湿痹痛。

用法用量0.5~1两。

摘录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《中药大辞典》:蕨麻

药材名称蕨麻

拼音Jué Má

别名人参果(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),莲菜花(《中国高等植物图鉴》),戳玛(藏名)。

出处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

来源为蔷薇科植物鹅绒委陵菜块根。6~9月采挖。

原形态多年生草本,高10~25厘米。根圆柱状,具多数细长须根,部分须根局部膨大成长圆形的块根,肉质。匍匐茎细长,节上生根,被稀毛。基生叶为羽状复叶,小叶3~12对,卵状矩圆形或椭圆形,长1~3厘米,宽0.6~1.5厘米,先端圆钝,边缘有深锯齿,下面密生白色绵毛;小叶间有极小的小叶片;叶柄长,有白毛;托叶膜质;茎生叶有较少数小叶。花单生于匍匐茎的叶腋,黄色,花瓣比萼片长。瘦果卵形,具洼点,背部有槽。

生境分部生于路旁、沟边、田野潮湿处。分布东北、华北、西北及西南等地。

化学成分风干生药含水分8.77%,灰分3.09%(水溶性灰分0.50%,酸不溶性灰分2.51%),还原糖2.79%,蔗糖1.20%,淀粉3.30%,戊聚糖8.34%,蛋白质6.19%,鞣质10.76%,粗纤维15.42%,委陵菜甙0.120%。含脂质约2%,其脂肪酸部分中含花生酸、十四酸、曲酸、亚油酸、亚麻酸;非皂化部分中含甾醇、蜡醇、廿九烷。除含上述鞣质、委陵菜甙和黄酮类外,不含生物碱和皂甙。全草中含氨、胆碱、甜菜碱、组氨酸。

叶含杨梅树皮素,无色飞燕草素,(-)-表儿茶精,d-儿茶精。

药理作用含收缩及松弛平滑肌的两种成分,但作用很弱。松弛或解痉的成分为甙类或含NH4+的盐类。增强平滑肌蠕动或提高张力(大鼠子宫及豚鼠小肠)之成分则为胆碱。有人报告在临床上对月经不调有良好功效,但对子宫无解痉作用。浸剂注入豚鼠颈静脉,可引起心收缩期停止,与洋地黄有协同作用,故可能有强心成分。

性味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:"甘,平。"

功能主治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:"健脾益胃,生津止渴,益气补血,治脾虚腹泻,病后贫血,营养不良。"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0.5~1两。

摘录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《中华本草》:蕨麻

药材名称蕨麻

拼音Jué Má

英文名Root of Silverweed Cinquefoil

别名延寿果、鹿跑草、人参果。

出处出自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

来源药材基源:为蔷薇科植物蕨麻的块根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otentilla anserina L.

采收和储藏:6-9月采挖,除去杂质,洗净,晒干。

原形态蕨麻 多年生草本。根向下延长,在甘肃、青海、西藏,根下部膨大成纺锤形或椭圆形块根。茎匍匐,在节处生根,常着地长出新植株,外被伏生或半开展疏柔毛或脱落近无毛。基生叶为间断羽状复叶。开花时明显丛生,小叶6-11对,对生或互生,茎生叶很少或退化;叶柄被伏生或半开展疏柔毛,有时脱落近无毛;小叶无柄或顶生小叶有短柄,最上面一对小叶基部下延与叶轴汇合,基部小叶渐小呈附片状;基生叶托叶膜质,褐色,和叶柄连成鞘状,外被疏柔毛或脱落近无毛。茎生叶托叶革质,淡绿色,多深裂;小叶片通常椭圆形,长l-2.5cm,宽0.5-1cm,先端圆钝,基部楔形或阔楔形,边缘有多数尖锐锯齿或呈裂片状,上面绿色,被疏柔毛或脱落近无毛,下面密被银白色绢毛。单花腋生;花梗被疏柔毛;花直径1.5-2cm;萼片5,三角卵形,先端急尖或渐尖,副萼片5,椭圆形或椭圆披针形,全缘或有2-4齿,与萼片近等长或稍短;花瓣5,倒卵形,先端圆形,比萼片长1倍,黄色;花枝侧生。瘦果卵形,具洼点,背部有糟。花期5-7月。

生境分部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500-4100m的河岸、路边、山坡草地及草甸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西北及四川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

性状性状鉴别 根纺锤形、圆球形、圆柱形或不规则形,微弯曲,长0.5-3.5cm,直径2-7mm;表面棕褐色,有纵皱纹。质坚硬而脆,断面平坦,类白色,有黄白相间的同心环纹,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:木栓层为3-5列细胞,棕黄色,栓内层明显,为2-3列类长方形细胞。皮层宽广,占横切面的绝大部分,有环状裂隙,有的细胞含草酸钙簇晶。韧皮部狭窄,细胞多角形,排列紧密;韧皮射线明显。形成层成环。木质部次生构迁不发达,初生构造发达,呈星角排列的导管群压缩在形成层内的两个角隅处,导管多角形;木薄壁细胞含黄棕色物。髓小,细胞多角形,排列疏松。本品薄壁细胞含淀粉粒。

粉末特征:灰白色。①淀粉粒众多,多为单粒,卵圆形或圆球形,层纹不明显,脐点裂缝状、点状或叉状,直径10-25μm;复粒少,由2-10分粒组成。②网纹、环纹和螺纹导管直径20-40μm。③草酸钙簇晶稀少,直径10-30μm。此外,有木栓细胞、薄壁细胞及少数韧型纤维。

化学成分1.风干生药含水分8.77%,灰分3.09%(水溶性灰分0.50 %,酸不溶性灰分2.51%),还原糖2.79%,蔗糖 l,20%,淀粉3.30%,戊聚糖8.34%,蛋白质6.19%,鞣质10.76%,粗纤维15.42%,委陵菜贰(TormenLol)0.120%。含脂质约2%,其脂肪酸部分中含花生酸、十四酸、油酸、亚油酸、亚麻酸;非皂化部分中含甾醇、蜡醇(Cerylaleoko1)、廿九烷(Nonaeosane)。除含上述鞣质、委陵荚威和黄酮类外,不含生物碱和皂甙。

2.全草中含氨、胆碱、甜菜碱(Betaine)、组氨酸。叶含杨梅树皮素(Myrieetin),无色飞燕草素(Leueodel-phinidin),(-)-表儿茶精〔(-)-Epieateehol], d-儿茶精(d一Cateehol)。

药理作用1.对平滑肌影响:含收缩及松弛平滑肌的两种成分,但作用很弱。松弛或解痉的成分为甙类或含 NH4的盐类。增强平滑肌蠕动或提高张力(大鼠子宫及肠鼠小肠)之成分则为胆碱。有人报告在临床上对月经不调有良好功效,但对子宫无解痉作用。

2.强心作用:浸剂注入豚鼠颈静脉,可引起心收缩期停止,与洋地黄有协同作用,故可能有强心成分。

性味甘;苦;寒

归经脾;胃经

功能主治补气血;健脾胃;生津止渴。主脾虚泄泻;病后贫血;营养不良;水肿;风湿痹痛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15-30g。

摘录《中华本草》

猜你喜欢

  • 大蒜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大蒜药材名称大蒜拼音Dà Suàn别名蒜、蒜头来源为百合科葱属植物蒜Allium sativum L.以鳞茎入药。春、夏采收,扎把,悬挂通风处,阴干备用。原形态多年生草本,全体具强

  • 五凤朝阳草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五凤朝阳草药材名称五凤朝阳草拼音Wǔ Fènɡ Zhāo Yánɡ Cǎo别名羊肝狼头草、四方盒子草(《贵州民间药物》),风尾参、还阳草、蒿枝龙胆草(《云南中草药》

  • 红瑞木果

    药材名称红瑞木果拼音Hónɡ Ruì Mù Guǒ英文名Swida alab Opiz来源药材基源:为山茱萸科植物红瑞木的果实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wida alba Opiz采收和储藏:秋季果实成

  • 《中药大辞典》:酱药材名称酱拼音Jiànɡ出处《别录》来源系用面粉或豆类,经蒸罨发酵,加盐、水制成的糊状物。化学成分酱以大豆或面粉为主要原料,每100克酱的一般化学组成如下:㈠豆瓣酱水分39

  • 独蕨萁

    药材名称独蕨萁拼音Dú Jué Qí别名绒毛阴地蕨、蕨萁参来源蕨类阴地蕨科蕨萁属植物独蕨萁Botrychium lanuginosum Wall.,以全草入药。性味微苦,

  • 刺柄南星

    药材名称刺柄南星别名绿南星、天南星、白南星、南星七、螃蟹七、三甫莲、蛇芋头来源天南星科刺柄南星Arisaema asperatum N. E. Brown,以块茎入药。生境分部湖北。功能主治有毒。祛痰

  • 槲叶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槲叶药材名称槲叶拼音Hú Yè别名槲若(《唐本草》)。出处《本草图经》来源为壳斗科植物槲树的叶。炮制《本草图经》:"微炙令焦。"性味《唐本草》:

  • 小黄连刺

    药材名称小黄连刺拼音Xiǎo Huánɡ Lián Cì英文名root of Soulie Barberry别名刺黄芩、老鼠刺、黄檗刺、小黄檗刺、猫儿刺、三颗针出处出自《陕西中草药志》。来源药材基源:

  •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虾药材名称虾拼音Xiā来源甲壳纲长臂虾科沼虾(青虾、河虾、大头虾)Macrobrachium nipponense de Haan;秀丽白虾Palaemon exopalaemon

  • 旋花苗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旋花苗药材名称旋花苗拼音Xuán Huā Miáo出处《本草拾遗》来源为旋花科植物篱天剑的茎叶。原形态植物形态详"旋花"条。药理作用全草煎剂对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