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癫之一。《诸病源候论》卷二:“湿癫,眉头痛,身重。坐热沐头,湿结脑,脑汗止得之。”参见癫、五癫条。
病证名,小儿腹部胀满。《诸病源候论》卷四十七:“小儿脏腑嫩弱,有风冷邪气客之,搏于脏气,则令腹胀。若脾虚,冷移于胃,食则不消。”明·陈治《幼幼近编》:“小儿腹胀,有虚有实。小便不利,闷乱喘急者,此邪气
见《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技术资料选编·计划生育、妇产科疾病》。即辣椒头,详该条。
胀病之一。《灵枢·胀论》:“大肠胀者,肠鸣而痛濯濯,冬日重感于寒,则飧泄不化。”《医醇剩义·胀》:“大肠为传道之官,居小肠之下,司变化而出糟粕,寒气上逆,变化失度,故肠鸣腹痛而有水声,重感于寒,故完谷
见友渔斋医话六种条。
病名。太阳经病之一,亦称太阳表实证。由外感寒邪所致。太阳伤寒的特征是发热,恶寒,无汗,脉紧等。《伤寒论·辨太阳病脉证并治》:“太阳病,或已发热,或未发热,必恶寒,体痛,呕逆,脉阴阳俱紧者,名为伤寒。”
体表部位。指男女生殖器上方阴毛边缘部位。《灵枢·经脉》:“胆足少阳之脉……绕毛际。”
治疗肝阴亏虚的方法。属滋阴法中的一种。因肝肾同源,故本法又类同于滋养肝肾。但滋肾药多质腻味咸,养肝则多取酸甘化阴。常用枸杞子、女贞子、白芍、旱莲草、蕤仁、五味子、葳蕤、酸枣仁、桑椹等。
指脾虚引起内风的证候。多由吐泻或药饵损脾所致。主要表现为手足微有抽搐,伴肢体逆冷,口鼻气微,昏睡露睛等症。《张氏医通·诸风门》:“若体倦神昏不语,脉迟缓,四肢欠温者,脾虚生风也。”治宜温补脾胃为主,用
病证名。见清·吴溶堂《保婴易知录》。小儿初生时,腮内生如米豆大一小疱,次日渐大,如有所含,故名含腮。若不早治,则可蚀破腮颊。宜先以盐汤洗净患处,然后用二金散(鸡内金、郁金等分)吹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