诗词屋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鼻针疗法

鼻针疗法

是指以针刺鼻上特定部位来治疗疾病的方法。鼻和经络脏腑有密切联系,“十二经脉,三百六十五络……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。”(《灵枢·邪气藏府病形》)。《灵枢·五色》明确指出,“明堂者鼻也。”“五藏次于中央,六府挟其两侧。”近三十年来,我国广大医务工作者据此创造出鼻针疗法,并应用于针刺麻醉。临床操作时,据疾病处所选取相应部位,以短毫针斜刺进针,不宜穿透鼻甲,因鼻部感觉敏锐,应避免过重刺激,一般留针15~30分钟,其间可运针数次,并可使用电针。本法适用范围很广,身体各部疾患均可选取相应穴位治疗。

鼻针疗法穴位表

猜你喜欢

  • 地栗

    出《通志》。为荸荠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兔儿苗

    见《救荒本草》。为面根藤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亡津液

    指人体津液的耗失与消亡。又称亡津。多因于误治(如误汗、误吐、误下)或热邪炽盛所致。

  • 髓之府

    指骨。髓藏于骨,故名。《素问·脉要精微论》:“骨者,髓之府,不能久立,行则振掉,骨将惫矣。”

  • 天泡草

    ①见《本草纲目》。为龙葵之别名。②见《江西民间草药》。为苦之别名。③见《本草纲目》。为酸浆之别名。各详该条。

  • 足少阴

    十二经脉之一。出《灵枢·经水》。即足少阴肾经,见该条。

  • 李崇庆

    【介绍】:宋代人。生平不详。撰《燕台集》5卷,已佚。

  • 伤寒论本旨

    书名。即《医门棒喝二集》。9卷。清·章虚谷撰于1835年。作者鉴于《伤寒论》辞简义深,理法微妙,读者难以领会,而又不易找到符合简明切当的注本,遂重为编注。编次参考《伤寒论条辨》,以风伤卫、寒伤营、风寒

  • 窍泄

    即泄泻。窍指“后窍”。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:“太阴之复,则湿变乃举……甚则入肾,窍泻无度。”详泄泻条。

  • 跌打内伤

    病症名。即打扑内伤。详内伤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