诗词屋>中医中药>中药材>刺黄柏

刺黄柏

《中药大辞典》:刺黄柏

药材名称刺黄柏

拼音Cì Huánɡ Bò

别名安徽小檗黄柏

出处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

来源小檗科植物刺黄柏树皮。秋季采收。

原形态落叶灌木,高1米左右。小枝稍有棱角,二年生枝带黄或暗棕色,枝上具有变态叶的针刺,刺单一或分3叉,长1.5~3厘米。单叶互生,或簇生在短枝上;椭圆形、倒卵形或倒卵状长椭圆形,长2~6厘米,宽1.5~3.5厘米,先端圆钝,基部楔形,边缘有短芒状锯齿,下面灰白色,网纹凸出。花10~12朵成顶生的总状花序,长约6厘米,花两性,径约1厘米,具柄;萼片6,黄色,呈花瓣状,倒卵形,基部有2~3个苞片:花瓣6,通常较萼片小,基部具2蜜腺;雄蕊6,与花瓣对生,药2瓣裂;心皮1枚,子房上位,椭圆形,柱头无柄。浆果椭圆形,血红色,微被粉状物。花期5月。果期11月。

生境分部生于山谷石隙间或溪边林下、山地灌丛中。分布安徽、江西、浙江等地。

性味味苦,性寒。

功能主治清热,燥湿,利尿,杀虫。治黄疸,目疾,热痢下血,淋浊带下,疮疡热毒。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1.5~3钱。

复方治热结小便不畅及无名毒疮:安徽小檗树皮三钱。水煎服。

摘录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《中华本草》:刺黄柏

药材名称刺黄柏

拼音Cì Huánɡ Bò

英文名root of Slenderstalk Mahonia, root of Chinese Mahonia,Slender-stalk Mahonia

别名老鼠刺、木黄连、刺黄芩、山黄芩、野黄芩

出处出自《四川省药志》。

来源药材基源:为小檗科植物密叶十大功劳、细梗十大功劳、滇刺黄柏和长阳十大功劳的根和茎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Mahonia ganpinensis(Levl)Fedde[M.comfusa Sprague]2.Mahonia gracilipes(Oliv.)Fedde3.Mahonia mairei Takeda4.Mahonia sheridaniana

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采挖,洗净,晒干。

原形态1.密叶十大功劳常绿灌木,高达2m,老芭灰色,断面呈淡黄绿色。叶为奇数羽状复叶;叶柄 短,扁阔;托叶线开,长约1cm;叶革质,小4-7对,叶片卵状椭圆形至长椭圆形,长4-7cm,宽1-1.5cm,先端长尖,基部楔形或稍偏斜,上面绿色,有光泽,下面淡绿色,边缘具刺状2-7对,叶脉在下面不明显。总状花序长6-12cm,3-7个簇生茎顶,花梗长约3mm,小苞片卵形,长约2mm;萼片9,排成3轮,呈花瓣状,外轮萼片卵形,中轮及内轮萼片卵状椭圆形;花瓣6,卵状长椭圆形,较花萼为短;雄蕊6;雌蕊1,几无花柱,柱头头状;子房1室,内含2粒胚珠。浆果卵圆形,长约7mm,蓝色,有白粉。花期8-9月,果期10-12月。

2.细梗十大功劳常绿灌木,高1-2m。茎直立,断面呈黄色。叶互生;羽状复叶,小叶5-7片,厚革制裁;叶片椭圆形、椭圆状倒卵形,基部小叶较小,向上渐大,长4-15cm,宽1.5-5cm,先端渐尖,呈刺状,基部楔形,每边有2-5个疏锯齿,齿端呈刺状,上面深绿色,有光泽,下面黄绿色,被蜡状白粉,侧生小叶无柄,顶生小叶有柄,长3-7cm。总状花序长约20mm,2-3个簇生,由芽鳞的腋内抽出;花梗细,丝状,长约1cm,小苞片1;萼片9,排成3轮,卵形;化工深紫色,较稀疏,花瓣6,椭圆形,基部有1对蜜腺;雄蕊6,离生;子房卵开,柱头扁平,中间微凹,无花柱。浆果卵形,暗蓝色。花期8-9月,果期10-12月。

3.滇刺黄柏 常绿灌木,m。茎直立,树皮粗糙,褐色,断面黄色。叶互生;羽状复叶,长25-50cm,小叶通常9-16对,多时有21对;叶片卵圆状披针形,长达8cm,先端长尖,具刺,基部宽楔形或近截形,边缘有2-3个刺状锯齿,上面绿色,下面共同绿色,网脉不明显。总状花序长达20cm,3-5枝簇生于茎顶;萼片9,每轮3片,花黄色,直径约5mm,花瓣6,基部有1对蜜腺。浆果圆球形,熟时蓝黑色,被白粉。花期3-4月,果期6-8月。

4.长阳十大功劳常绿灌木,高约1m。叶互生;羽状复叶,小叶7-11片;叶片卵形,长1.5-5cm,宽1-3cm,先端短渐尖,基部宽圆形或近楔形,边缘有针刺齿3-4;顶生小叶柄长1.5-2.5cm,椭圆状披针形,长可达10cm,宽3-3.5cm。总状花序长5-7cm,常3个簇生花序巷片长1cm;花梗长4mm;外萼处长圆状卵形,中萼片卵形,内萼片椭圆形;花瓣倒卵形,长6mm,宽3mm,基部有2枚蜜腺;雄蕊6,长3.5mm;子房有2个胚珠。浆果椭圆形,长约1.5cm,直径约1cm,被粉,无宿存花柱。花期7-8月,果期9-11月。

生境分部生态环境:1.生于山坡林下灌丛中。

2.生于山地林边或灌从中。

3.生于向阳山地、山区村寨附近。

4.生海拔2500m的山地杂林中。

资源分布:1.分布于湖北、四川、贵州。

2.分布于湖北、四川、云南。

3.分布于云南。

4.分布于湖北。

性状干燥根呈圆柱形,直径约1.5cm,表面棕黄色,有纵纹。断面鲜黄色,木质部黄白色。质坚硬。气微香,味苦。

性味苦;性寒

归经肝;肾经

功能主治清热燥湿,泻火解毒。主湿热痢疾;腹泻;目赤肿痛;除;劳热骨蒸;咯血;头晕;风湿痹痛;痈肿疮疡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10-15g,鲜品30-60g。外用:适量,研末调敷。

各家论述1.《草木便方》:通利二便,清利头目,除风热。治疯狗咬伤,杀虫。

2.《天宝本草》:清火退热。治目内翳症,颠狂。

3.《福建民间草药》:解热,除骨蒸。治耳鸣,头晕。

4.《四川中药志》:清热,解毒。治湿热痢疾,目赤肿痛,痈肿疮毒及风湿红肿。

摘录《中华本草》

猜你喜欢

  • 蜈蚣藤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蜈蚣藤药材名称蜈蚣藤拼音Wú Gōnɡ Ténɡ别名多叶花椒、马椒、小叶刺椒来源芸香科花椒属植物蜈蚣藤Zanthoxylum multijugum Franch

  • 紫河车

    《中国药典》:紫河车药材名称紫河车拼音Zǐ Hé Chē别名胎盘、衣胞、胎衣来源本品为健康人的干燥胎盘。将新鲜胎盘除去羊膜及脐带,反复冲洗至去净血液,蒸或置沸水中略煮后,干燥。性状本品呈圆形

  • 西红柿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西红柿药材名称西红柿拼音Fān Qié别名西红柿、番李子(《广州植物志》),金橘(《陆川本草》)。出处《陆川本草》来源为茄科植物西红柿的新鲜果实。原形态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,高

  • 升药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升药药材名称升药拼音Shēnɡ Yào别名红升、黄升、红粉来源学名:粗制氧化汞。为水银、白矾与火硝的加工品。加工后碗边的红色物质为“红升”,碗中央的黄色物质为“黄升”。生

  • 小口小金发藓

    药材名称小口小金发藓拼音Xiǎo Kǒu Xiǎo Jīn Fā Xiǎn英文名microstomia Pogonatum别名小口杉叶藓、大蒴小金发藓出处始载于《新华本草纲要》。来源药材基源:为金发藓

  • 大黄草

    药材名称大黄草拼音Dài Huánɡ Cǎo别名大红草、白叶来源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长圆叶艾纳香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Blumea oblongifolia Kitam.[B.malabaric

  • 桦褶孔

    药材名称桦褶孔来源真菌类担子菌纲多孔菌目多孔菌科桦褶孔Lenzites betulina (L.) Fr.,以子实体入药。生境分部生长在阔叶树及针叶树的朽树干上。性味淡,温。功能主治追风,散寒,舒筋,

  • 红色新月蕨

    药材名称红色新月蕨拼音Hónɡ Sè Xīn Yuè Jué来源药材基源:为金星蕨科植物红色新月蕨的根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ronephrium lakhimpurense(Ros.)Holtt.

  • 照山白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照山白药材名称照山白拼音Zhào Shān Bái别名万经棵、铁石茶、白镜子来源杜鹃花科杜鹃花属植物小花杜鹃Rhododendron micranthum Tu

  • 鹅臎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鹅臎药材名称鹅臎拼音é Cuì别名鹅尾罂(《日华子本草》)出处《纲目》来源为鸭科动物鹅的尾肉。化学成分尾脂腺(又名尾腺或羽脂腺)分泌一种含脂蜡的液体,其组成为:水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