诗词屋>中医中药>中药材>绒毛粉背蕨

绒毛粉背蕨

药材名称绒毛粉背蕨

拼音Rónɡ Máo Fěn Bèi Jué

别名凤尾草

来源药材基源:为中国蕨科植物绒毛薄鳞蕨的全草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eptolepidium subvillosum(Hook.)Hsing et S.K.Wu[Cheilanthes subvillosa Hook.;Aleuritopteris subvillosa(Hook.)Ching]

采收和储藏:秋季采收,洗净,晒干。

原形态陆生蕨类植物,植株高20-40cm。根茎短,直立,密被深棕色、半透明、卵状披针形鳞片。叶簇生;叶柄长6-15cm,深棕色,具光泽,基部疏生与根茎上相同的鳞片,腹面有秕糠状毛;叶片纸质,背面无粉,狭卵形或长圆状披针形,长12-25cm,宽3-6cm,基部心形,尖端渐尖,二至三回羽状分裂;羽片7-9对,近对生,无柄,下部羽片较大,三角形或宽卵形,长3-4cm,宽1.5-2.5cm,羽状或二回羽状分裂;二回羽片三角形,先端急尖或钝,基部下侧1片最大,常为羽状分裂,中部以上羽片狭卵形至卵形;沿羽轴及裂片主脉背面有黄棕色卷曲的节状毛;叶脉羽状,分离。孢子囊群生于叶边的小脉先端,成熟后靠接;囊群盖膜质,灰白色,连续或中断,边缘有波状缺刻或全缘。

生境分部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600-3900m的草地、山坡林下或石缝中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西藏等地。

性味微苦;凉

功能主治清热解毒;利湿。主湿热黄疸;咽喉肿痛;泄泻;痢疾;小便涩痛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9-15g。

摘录《中华本草》

猜你喜欢

  • 长盖铁线蕨

    药材名称长盖铁线蕨拼音Chánɡ Gài Tiě Xiàn Jué英文名Fimbriate Maidenhair出处始载于《中国高等植物图鉴》。来源药材基源:为铁线蕨科植物长盖铁线蕨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

  • 绿玉树

    药材名称绿玉树别名乳葱树、白蚁树、光棍树来源大戟科绿玉树Euphorbia tirucalli L.,以全草入药。生境分部广东、广西。化学成分寒蒲公英甾醇(taraxasterol或α-lactuce

  • 狸尾草

    药材名称狸尾草拼音Lí Wěi Cǎo别名龙狗尾、狐狸尾、兔尾草来源豆科狸尾草Uraria lagopodioides (L.) Desv. ex DC.,以全草入药。生境分部南部各省。性味

  • 小叶罗汉松

    药材名称小叶罗汉松别名短叶土杉、小叶土杉来源罗汉松科小叶罗汉松Podocarpus macrophyllus (Thunb.) D. Don var. maki (Sieb. et Zucc.) En

  • 虎爪

    药材名称虎爪拼音Hǔ Zhuǎ出处《泉州本草》来源为猫科动物虎的爪甲。功能主治治脱骨疽,磨醋抹患处,频抹有效。摘录《中药大辞典》

  • 枸橘叶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枸橘叶药材名称枸橘叶拼音Gōu Jú Yè别名臭橘叶(《夏子益治奇疾方》)。出处《纲目》来源为芸香科植物枸橘的叶片。化学成分叶含枳属甙、新枳属甙、柚皮甙和少量野漆树

  • 山黄麻

    药材名称山黄麻别名山麻木、九层麻、麻桐树、山角麻、山王麻来源榆科山黄麻Trema orientalis (L.) Blume,以根、叶入药。生境分部福建、台湾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。化学

  • 蚕豆叶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蚕豆叶药材名称蚕豆叶拼音Cán Dòu Yè出处《现代实用中药》来源为豆科植物蚕豆的叶。化学成分叶含山柰酚-3-葡萄糖甙-7-鼠李糖甙、D-甘油酸、5-甲

  • 刺榆皮

    药材名称刺榆皮拼音Cì Yú Pí出处1.刺榆皮入药,始载于《本草拾遗》,云“江东有刺榆,天大榆,皮入用不滑,刺榆秋实。”2.《蜀本草》按《尔雅疏》云:“榆之类有十种,叶皆相似,皮及木理异耳,而刺榆有

  • 鸭脚板草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鸭脚板草药材名称鸭脚板草拼音Yā Jiǎo Bǎn Cǎo别名辣子草、野芹菜(《分类草药性》)。出处《分类草药性》来源为毛莨科植物扬子毛茛的全草。春、夏采收。原形态多年生草本,遍体被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