诗词屋>中医中药>中药方剂>和中散

和中散

《宋·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:和中散

药方名称和中散

处方厚朴(去皮.姜炙)六两,白术三两,干姜(炮)、甘草(炙),各二两。

炮制上为末。

功能主治治小儿脾胃不和,呕逆恶心,冷热不调,减食泄泻,腹痛肠鸣,少力嗜卧。

用法用量每服一钱,水八分盏,生姜二片,煎六分,去滓,稍热服,乳食前服。

摘录《宋·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

圣济总录》卷七十六:和中散

药方名称和中散

处方附子(炮7度,水淬,去皮脐,为末)1两,黄连(去须,为末)1两,乳香(研)1分。

功能主治冷热痢,腹痛里急。

用法用量上3味,如患冷热痢,取黄连半钱,附子半钱、乳香1字,以陈米饮调下,未止再服,以青橘皮汤调下;如患赤痢,附子末半钱、黄连末1钱、乳香1字;如患白痢,黄连末半钱、附子末1钱、乳香1字,米饮调下,未止以黑豆7粒煎汤止之。

摘录圣济总录》卷七十六

《卫生总微》卷十:和中散

药方名称和中散

处方白术陈皮(去白)、厚朴(去粗皮,生姜制)、甘草(炙)各等分(一方有藿香叶减半)。

制法上为细末。

功能主治小儿痰逆胃虚泄泻。

用法用量每服1钱,以水1小盏,生姜3片,大枣1个,同煎至6分,温服。

摘录《卫生总微》卷十

《阎氏小儿方论》:和中散

药方名称和中散

处方人参(切,去须,焙)、白茯苓白术甘草(锉,炒)、干葛(锉)、黄耆(切,焙)、白扁豆(炒)、藿香叶各等分。

制法上为细末。

功能主治和胃气,止吐泻,定烦渴。主小儿腹痛吐泻,烦渴厌食。

用法用量每服3钱,水1盏,干枣2个(去核),生姜5片,煎8分,食前温服。

摘录《阎氏小儿方论》

《局方》卷十:和中散

药方名称和中散

别名和中汤

处方厚朴(去皮,姜炙)6两,白术3两,干姜(炮)2两,甘草(炙)2两。

制法上为末。

功能主治小儿脾胃不和,呕逆恶心,冷热不调,减食泄泻,腹痛肠鸣,少力嗜卧。

用法用量和中汤(《医统》卷八十九)。

摘录《局方》卷十

活幼心书》卷下:和中散

药方名称和中散

处方人参(去芦)1两,白扁豆(炒,去壳)1两,白茯苓(去皮)1两,川芎1两,缩砂仁1两,香附子1两,半夏(汤浸,煮透,锉,焙干)1两,甘草1两,肉豆蔻7钱,诃子(去核)7钱。

功能主治和胃气,进饮食,悦颜色,理风痰。主小儿久病才愈,面黄清瘦,神昏气弱,脾胃未实,食物过伤,停饮生痰,留滞中脘,耗虚真气,或成吐泻。

用法用量上(口父)咀。每服2钱,水1盏,加生姜2片,大枣1个,煎7分,空心温服,或不拘时候。

摘录活幼心书》卷下

《卫生总微》卷十:和中散

药方名称和中散

处方藿香(去土)1两,白豆蔻1两,人参(去芦)1两,木香半两,丁香半两,干姜(炮)半两,厚朴(去皮,生姜制)半两,甘草1分。

制法上为细末。

功能主治小儿三焦不调,停寒膈上,吐泻不定。

用法用量每服1钱,水1小盏,入生姜3片,煎至6分,温服,不拘时候。

摘录《卫生总微》卷十

《直指小儿》卷一:和中散

药方名称和中散

别名和中汤

处方茯苓1分,石莲肉1分,藿香半分,人参半分,天麻半分,白扁豆(制)半分,木香半分,白术半分,甘草(炒)半分。

制法上锉散。

功能主治和胃气,止吐泻。主

用法用量和中汤(《袖珍小儿》卷二)。《袖珍小儿》本方用法:上锉散。每服二钱,加生姜大枣煎服。

摘录《直指小儿》卷一

普济方》卷三九五:和中散

药方名称和中散

处方干姜1两,厚朴(去皮,炙制)1两,甘草(炙)1两。

制法上为细末。

功能主治阴阳不和,清浊相干,霍乱吐利,壮热烦渴,胸膈痞闷,腹胀满,面色青白,手足厥冷,困顿多睡,全不思食。

用法用量每服1大钱,水8分,生姜3片,同煎至3分,去滓温服。

摘录普济方》卷三九五

《袖珍小儿》卷九:和中散

药方名称和中散

处方藿香5钱,枳壳(麸炒)5钱,陈皮5钱,甘草5钱,厚朴(姜制)3钱5分。

制法上为极细末。

功能主治小儿五色泻痢。

用法用量每服1-2钱,红枣煎汤调服。

摘录《袖珍小儿》卷九

慎斋遗书》卷五:和中散

药方名称和中散

处方炮姜4两,肉桂2两,吴茱萸2两。

制法上为末。

功能主治上通下达,安胃和中。主中寒腹痛,或寒泻清水,或饮食伤,嗳麸气,或久痢虚寒。臌胀属虚寒者。

用法用量本方改为丸剂,名“和中丸”(见《风劳臌膈》),方用干姜四两(切片,分四份:一份用人参一两煎汤拌炒汁尽,一份用青皮煎汁拌炒,一份用紫苏煎汤拌炒,一份用陈皮煎汤拌炒,各炒焦黑)、肉桂二两(分三份:一份用益智仁三钱煎汤拌炒,一份用小茴香二钱同煎,一份用破故纸同煎)、吴萸一两(分二份:一份用苡仁一两煎汤炒,一份用盐三钱同浸炒),共为末,苏叶煎汤,打神曲糊丸。随症轻重,作汤送下;虚者人参汤下。《慎柔五书》本方用法:每服五分,用苦烈好大酒一杯,炖半热调下。

摘录慎斋遗书》卷五

《准绳·幼科》卷四:和中散

药方名称和中散

处方厚朴(姜汁制炒)1钱半,人参1钱,白术1钱,茯苓1钱,干姜(炮)6分,甘草(炙)6分。

功能主治小儿中焦停寒或夹宿食,痘疮欲出来出而吐利者。

用法用量生姜大枣,水煎服。

摘录《准绳·幼科》卷四

普济方》卷二十五引《卫生家宝》:和中散

药方名称和中散

处方人参1两(去芦),白茯苓1两(去皮),白术1两,黄耆1两(去芦),甘草半两(微炒),白扁豆半两(姜汁浸1宿,蒸过,去皮,焙干,微炒),木香1分(煨),藿香叶半两(去梗),缩砂仁半两,半夏1两(汤泡洗7次)。

制法上为细末。

功能主治补脾胃,解劳倦,退热止呕,消痰进食,轻健四肢。主

用法用量每服2大钱,用水1盏,加生姜5片,大枣1个(去核),煎至6分,稍热服,不拘时候。

摘录普济方》卷二十五引《卫生家宝》

猜你喜欢

  • 健脾饮

    《辨证录》卷十:健脾饮药方名称健脾饮处方白术5钱,葳蕤5钱,茯苓3钱,山茱萸3钱,白芍3钱,人参2钱,甘草5分,当归3钱,牛膝3钱,麦冬3钱,北五味3分,肉桂1钱。功能主治脾气困乏,三伏之时,悠悠忽忽

  • 大腹皮汤

    《圣济总录》卷一六五:大腹皮汤药方名称大腹皮汤处方大腹皮5枚(细锉),枳壳(去瓤,麸炒)1两,赤芍药(锉)1两,秦艽(去苗土)半两,羌活(去芦头)半两,天门冬(去心,焙干)3分,生干地黄(焙)1两,甘

  • 鸽粪散

    药方名称鸽粪散处方鸽粪1分,人粪灰1分,白矾1分,青黛1分,麝香1分。制法上为细末。功能主治小儿口中及诸处生疳疮。用法用量敷之,日3次。摘录《圣惠》卷九十

  • 疏风通闭丸

    药方名称疏风通闭丸处方归身90克川芎21克白芍15克葛根9克秦艽15克 丹皮60克 生地90克赤芍15克天麻9克丹参60克茯神45克泽兰120克制法上药煎汤,和蜜为丸,辰砂为衣,每丸重6克。功能主治养

  • 千金定吼丸

    药方名称千金定吼丸处方南星半夏各120克(用生姜、牙皂各90克,煎汤浸星、半一宿,切片,再加白蜜60克人汤内,同星、半煮至汤干,去姜、皂,只用星、半)贝母枳实(麸炒)黄连(姜炒)黄芩(酒炒)连翘(去心

  • 狗脊汤

    药方名称狗脊汤处方金毛狗脊1钱,黄连1钱,五倍子1钱,水杨根1钱,枯白矾1钱。制法上为末。功能主治产妇儿胞下后,膀胱脱出,名曰茄病,或由临盆用力太过,或由气血两虚,其色紫者可治,白者难治。用法用量本方

  • 春疫五仙膏

    药方名称春疫五仙膏处方姜1斤,葱1斤,蒜1斤,大黄8两,皂角4两。制法麻油熬黄丹,收滑石6两,搅匀。功能主治春疫。用法用量外贴。摘录《理瀹》

  • 青莲膏

    药方名称青莲膏处方白砒0.3克轻粉3克青黛6克乳香3克麝香1.5克制法上药为细末,用香油调薄,摊纸上,用槌捶实,阴干收之。功能主治治走马牙疳。用法用量每于卧时,漱净口,拭干,随疮大小剪药封之,至晓去药

  • 加味补阴益阳汤

    药方名称加味补阴益阳汤处方大生地30克,生龟板12克,生牡蛎12克,知母12克,黄柏10克,远志10克,石菖蒲10克,菟丝子10克,石决明8克,菊花10克,萆解10克,云苓10克,甘草3克,代赭石15

  • 催生汤

    《圣济总录》卷一五九:催生汤药方名称催生汤处方王不留行1两半,京三棱(煨,锉)1两半,牵牛子(炒)1两半,百合1两半,当归(切,焙)1两半,威灵仙1两半,雷丸1两,大黄(锉,炒)1两,天雄(炮裂,去皮